新編版.如何看數據-其之三:投手數據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棒球 whip 新編版.如何看數據-其之三:投手數據篇。

新編版.如何看數據-其之三:投手數據篇。

#新編版.如何看數據-其之三:投手數據篇。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優質先發是棒球作家John Lowe在1985年提出的基準,認為「一個先發投手主投6局失3分就是一場合格的先發」,在這樣的前提下,優質先發的基準是投滿六局以上,單場比賽自責分率4.5,也就是6局失3分、8局失4分都算是一次合格的先發。

額外一提:自責分率的另一個說法是「防禦率」,這是日本傳來的,我個人認為防禦率這三個字很好說明了投手在棒球比賽中承擔的地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使用自責分率

方便取得,此外,撇開上面那種「因本局已結束大量失分」的狀況不談,自責分率很好地描述了一位投手的壓制力。

不管這位投手是製造大量飛球、大量滾地球、大量三振或是單純運氣好每次碰到危機都能解圍,總之一位投手的自責分率低代表他能壓制打者,不讓打者回到本壘得分,這也就是我們期待投手完成的工作。

自責分率的限制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發投手的自責分率大部分都是自己承擔,後援投手則並非如此,先發投手除非完投九局,否則都有機會把代表自責分的跑者留在壘包上,這時候如果後援投手上來被打讓該員跑回本壘得分,被打安打的是後援投手,丟掉的自責分要算先發投手的。

也因此,自責分率主要還是用來評估先發投手的工具,後援投手由於其投球局數短、弄丟的可能是別人的分數,我們會使用下面要提到的「每局被上壘率」這項數據來評估。

相對自責分率(ERA+)

如同相對攻擊指數,自責分率也會被相對看待,畢竟聯盟每年自責分率有起有伏,今年聯盟自責分率是3的時候,一個自責分率4.5的投手可以說是表現相對不好的投手,反過來說,當聯盟的平均自責分率來到6的時候,自責分率4.5便相當優秀。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對自責分率的計算方式是:聯盟自責分率 ÷ 投手自責分率 ╳ 100,因此,如果高於100就是比聯盟平均好的投手,低於100就是比聯盟平均差。

每局被上壘率(Walks Plus Hits per Inning Pitched,WHIP)

每局被上壘率,簡稱「被上壘率」,也有時候會直接念做「W-H-I-P」。

如前所述,自責分率有「可能都在花別人的分數」的問題,1979年美國棒球作家Daniel Okrent發明「每局被上壘率」,從另一個角度來描述投手的壓制力。

每局被上壘率的公式是:( 安打 + 四壞球 ) ÷ 投球局數,在這個公式裡不含故意四壞,因為故意四壞是戰術的結果,很有趣的是也不含觸身球,據說是當年Daniel Okrent拿到的週日報紙比賽盒沒有記載觸身球的緣故,不過公式既然固定,此後也就一直沿用沒有再修正。

一般認為每局被上壘率「很好」的數值是1.2左右,過去三年聯盟的平均每局被上壘率分別是:1.51、1.50、1.47。

如果以每局1.5個跑者上壘來計算,一個聯盟平均的投手大概2局會讓3個人上壘,加上完成2局投球的需要6個出局數,等於是2局就要讓對方的打線打一輪,算一算還蠻可怕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投手被評價為「僅有一輪壓制力」,等於想他丟跨局都得考慮一下。

為何使用每局被上壘率

如前所述,每局被上壘率補足了後援投手用自責分率無法準確評估的缺陷,所有投手都可以參考這項數據,對後援投手來說,這項數據的重要性比自責分率還重要。

每局被上壘率的限制

每局被上壘率只描述了多少人上壘,沒有描述多少人回壘包,一個每支安打都被打二壘以上頻頻掉分的投手和安打都是短程從而平安下莊的投手,從每局被上壘率的角度來看會是等價的,因此此數字無法獨立使用,盡量要和自責分率合併看待。

 

黃恩賜 好投手通常是自責分率和每局被上壘率都偏低的 圖片來源:中信兄弟官方粉絲頁

 

 

告別運氣:三項真實數據(Three true outcome,TTO)

在繼續提其他數據之前,要先在這裡闡述一下「三項真實數據」,因為之後要說的都與這一點息息相關。

棒球場上發生的事情經常和運氣扯上關係,問題是人無法掌控運氣,同樣一顆球朝同樣的路徑打到外野,有時候剛好打給守備員變成接殺,有時候落在守備員面前變成一壘安打,有時候則落在兩位外野手之間變成長打。

1 2 3 4 5

請繼續往下閱讀

標籤 中華職棒 棒球數據 投球數據 投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